返回顶部

一节公开课后的反思

[复制链接]
xyfanLv.9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-12-12 19:07:52 |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记得看过一篇文章,一位外国专家高度赞扬了中国学校里做公开课的教学模式,教师借此机会,可以共同学习,促进专业发展。

现实中,一些教师通过做公开课获得了快速的专业成长,甚至获得了行业的高度认可。这甚至是职称评审中很重要的一项参考指标。由此可见,公开课,这个“中国特色”的教学产物的重要性。
教师做公开课,不论哪个级别,都是任课教师独自或者经过备课组内充分讨论后,某一节课精心准备后的呈现形式或结果。
说实话,对做公开课,很多老师一般内心是比较抵触的,是不得不而为之。
因为除去心理畏惧的因素外,做过课的老师都知道,如果要上好一节高水平的公开课,备课和制作PPT是一项“浩大的工程”,短时间内占去了所有的休息时间。
而且随着做课级别的提高,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成几何倍地上升。有人愁得吃不下、睡不着,头发一把一把地掉,都不是笑话。
另外,现在专家和老师们都见多识广,一节公开课没一些新意和亮点,都拿不出手,更别说参加什么比赛获奖了。
所以,一个教学设计连续地推倒重来,不断地否定之否定,都是想上好公开课的常态。
可以好不夸张地说,某种程度上,公开课是一个教师专业展示的“最高水准”。
图片
对于本人来说,做公开课还是有一些“小焦虑”、“小紧张”的,毕竟,不同于常态课,有那么多的老师和领导在听课,课后还要点评,需要认真对待,更加精心地设计和推敲教学环节,甚至精准到时间的计算,来呈现自己的设计理念。
不过,几年下来,自己的心理状态明显好多了,现在做公开课不那么发怵了,甚至曾主动想上一些公开课。
因为,整个教学流程都是你自己设计的,所有的教学环节你都熟稔于胸,你做课的信心就会极大地提升,那还有什么“可慌的呢”?
图片
当然,上课是个“双向”的过程,教师设计的教案和学案再好,还得“教学的主体”——学生来呈现最终的结果。
所以,公开课上,学生的配合是重要的一个环节。
如果学生是自己的“亲学生”,那就好办了,多年的磨合,一个眼神,一个动作,学生都明白授课教师的意图,一般也不会“冷场”。
而且,教师熟悉学情,教学案设计的难易都是“量身定做”,学生获得感最强,其结果也可以控制。
但,如果是“借班上课”或外校做课,风险就很大,因为“学生不可控”。
教学设计的难易和学生的英语基础呈正相关。
如果做课教师不了解学情,教学设计太难,很可能最终不能呈现自己想要的结果,那上公开课对于学生和授课教师来说,就是一种“变相的煎熬”。
记得听过浙江的一位教师在本地讲授一节读后续写的公开课,我自己的评价是“超级尴尬”:
因为读后续写在本地是个“新东西”,学生接触少;加上学生英语程度不高,听不懂全英授课;续写文本没有时间充分地阅读,学生完全不知老师在干什么,所以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。
我想这位优秀的浙江老师当时心理一定是奔溃的。
从教师的角度看,这节课设计环环相扣,层层推进,帮助学生在搭建续写的“脚手架”,可学生就是“不明觉厉”,无人“搭讪”,即使老师使出“杀手锏”——小礼物、小饼干、赞美的话语“Be brave!,Excellent”等,结果这节课上了快一个小时。
图片
我想,这位“浙江名师”一定在来本地前,是精心准备过的,甚至都在当地“演练”过,也许都不止一次,但没想到在本地遭遇了“滑铁卢”。
如果她在来做课之前,好好接触一下或者询问一下老师和学生,了解一下学情,调整公开课的难度,效果会完全不一样。
公开课也有优秀者。
我还深刻地记得2004年冬天,来自于山东德州跃华中学一位叫王晓红的老师做了一节英语公开课,非常成功。
她在课后的说课环节提到,对这节公开课,她准备了多个方案:学生英语水平很高怎么上;学生英语水平不行怎么上;如果停电了,多媒体不能用了,怎么上?还有很多记不住了。
她说:我总不能那么远从山东过来了,听课老师坐了一大片,因为停电了,我的PPT用不了了,我的这节课就不上了。虽然不是我的责任,但是我的内心过意不去。
这是我听公开课,听到的最负责、最走心的,也是最动人的话。
虽然和这位老师失去了联系方式,但是我一直敬重她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加入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加入

本版积分规则

传薪教育,传承创新,传薪助力!线上线下平台,助力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师生的课前、课中、课后多场景教学、训练、检测和考试,依托学校、老师、家长、教辅出版商等多方合力辅助教与学,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潮流技术,积极响应国家“双减”政策,真正实现高效教学!
  • 官方手机版
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• 商务合作